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1:17 点击次数:106
如今,我们谈绿色变,的确,在近二十年的紫砂发展路径上,因时因势的影响下,为了钱,已经无所不用其极,哗众取宠、沽名钓誉者更是比比皆是。其他的的不谈,泥料的名目种类,真的是快颠覆了紫砂五百年的泥料历史。
为了卖个好价钱,想尽办法在一把紫砂壶的稀缺性上下功夫,就像现在一些壶友问我某某泥料,我只能实不相瞒的告知“听说过,但不了解”“我们没有传说和故事”。但是,时间久了,也不免有误伤和错杀,就比如说墨绿泥。
说到墨绿泥,先说丑话,是化工壶么?
如果从工艺上来说,的确添加了。但是,此化工,非今所指的化工。
今天的化工壶,是通俗指如开篇所言的无良商家为了自己的壶不一样,或者更好看,不按古制或传统,肆意妄为之作。
而传统的、有着悠久历史的墨绿泥紫砂壶,不在此行列。正如,屡见顾景舟等宗师泰斗的此类泥料作品。
图片
墨绿泥,作为“化工壶”,是如何走进历史舞台的?
据说,墨绿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。墨绿泥,也被称为民国绿泥,是由宜兴陶瓷学院的校长王世杰在1916年发现的。他发现通过在绿泥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钴,可以调配出一种新的泥料,这种泥料呈现出黯青、黯蓝色的色调,类似于墨绿色,因此被命名为民国绿泥。墨绿泥的发现灵感来源于青花瓷的釉料。民国时期,艺人们从青花瓷的釉料中得到启发,在本山绿泥中加入苏麻离青颜料,制成了民国绿泥壶。这种泥料在当时非常珍贵,因为其原材料绿泥本身稀少,且添加的氧化钴是从国外进口的,价格昂贵。墨绿泥属于紫砂泥中的一种,其特点是色泽深邃、典雅,呈现出迷人的蓝绿色调。制作过程中,通过在绿泥中巧妙地融入适量的氧化钴和铬,经过高温烧制,形成独特的色泽效果。这种泥料不仅色泽独特,还保持了紫砂的独特砂感和表现,与市面上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调色的化工壶有本质区别。说到今天周阿姨这把早期作品,此壶胎骨为八十年代一厂特调墨绿泥,其配制堪称「泥中鎏金」。矿源:基泥取黄龙山绿泥。 呈色:掺入微量进口氧化钴(Co₃O₄),窑烧后现松石绿渐变,非后世化工料可仿; 质感:泥料经五年以上陈腐,胎表隐现银色砂粒,如冬夜霜落老铁。据《宜兴紫砂矿料志》载,当年因外汇紧缺,墨绿泥作品不足全厂年产千分之三。每把壶坯入窑前,皆需生产科长亲批,足见其珍。
图片
器形方面,传炉壶型取法上古青铜鼎彝,此壶却赋新意于古法。
身筒:圆中寓方,肩线似商周鼎器折沿,腹线如明清宣炉收腰;
图片
四足:马蹄足落地稳若泰山; 流把:三弯流曲度暗合宋瓷执壶,环把握感似拈青铜爵杯。
图片
180cc满容时,壶体重心垂于四足中心,倾倒时水流如悬河落瀑,声若磬鸣。 制壶者周志华老师,民国老字号「福记」第四代传人,阿姨和蔼可亲,更有儿女一双承家业,从玄妙处谈,福记此款作品,身筒沿用独门「镶身筒」技法,泥片衔接处不见脂泥,唯留「金石线」;盖内「志华」刻款,刀锋带碑帖意趣,竖笔如《张猛龙碑》般峻峭。 然在国营厂体系下,个体传承让位于集体创作。这把壶的胎土配方、窑火把控,实凝结着当年练泥组、烧成车间多位匠人的智慧,恰是计划经济时代「群匠造器」的典型。
图片
聊到此处,也不妨额外多说两句,墨绿泥的煊赫与沉寂,暗藏八十年代的经济密码,1980年国家外汇储备仅-12.96亿美元,进口氧化钴的代价等同用黄金换泥;一厂规定唯「技术六级」以上工手可碰此泥,当年全厂达标者不足二十人;此壶当年出厂价达180元,抵普通工人半年工资,多供广交会创汇,国内市场罕见。据说「墨绿泥壶出窑时,车间主任要亲自戴白手套查验,落个指纹印子都算事故。」
图片
不说我们从周阿姨处淘来此作,就从怀疑论出发,若辨识八十年代墨绿泥,当着眼三处:真品胎骨可见青褐渐变,如古玉受沁,仿品多呈呆板艳绿;胎表银砂为原矿本山绿泥颗粒,三十载光阴氧化为淡金色;若经年茶养者,壶盖与口沿摩擦处现「玉带痕」,仿品做旧痕迹生硬。
图片
暮色染窗时,注水入此壶。看墨绿胎骨在茶烟中渐润,忽觉壶中沸腾的不仅是茶汤,还有那个计划经济与匠人精神最后交织的年代,仿佛看到了戴着套袖核算钴料用度的会计,就着昏黄灯光修坯的老工…… 正是:
墨泥犹带海潮痕,传炉不熄匠者魂。莫道价高堪比玉,且看氤氲起风云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